2021届北京市中央民族大学附中高考三模语文试题
2020—2016年五年北京高考语文真题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汇编
2021北京各区高三二模语文《红楼梦》阅读汇编
2021北京各区高三二模语文默写汇编
2021北京丰台高三二模语文作文议论文《个人选择与国家需要》范文
2021届北京市中央民族大学附中高考三模语文试题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恩格斯曾在散文《风景》中生动地记述过一种使他永难忘怀的特殊“体验”:“你攀上船头桅杆的大缆,望一望被船的龙骨划破的波浪,怎样溅起白色的泡沫,从你头顶高高地飞过;你再望一望那遥远的绿色海面,那里,波涛汹涌,永不停息,那里,阳光从千千万万舞动着的小明镜中反射到你的眼里,那里,海水的碧绿同天空明镜般的蔚蓝以及阳光的金黄色交融成一片奇妙的色彩——那时候,你的一切无谓的烦恼、对俗世的敌人和他们的阴谋诡计的一切回忆都会消失,并且你会融合在自由的无限精神的自豪意识之中!”
这就是一种审美体验。审美体验,有两层基本含义。首先,审美体验是审美的,它不同于非审美体验。审美体验总是与如下审美特征相连的;无功利、直觉、想象、意象等,而非审美体验则常常涉及功利、实用、理智认识等特征。其次,审美体验是一种体验,它不同于一般经验。经验属于表层的、日常消息性的、可以为普通心理学把握的感官印象,而体验则是深层的、高强度的或难以言说的瞬间性生命直觉。也就是说,审美体验是一种既不同于非审美体验、又不同于一般经验的特殊的东西,它该是那种深层的、活生生的、令人沉醉痴迷而难以言说的瞬间性审美直觉。
审美体验一向是中西美学的一个重要问题。中国美学倾向于把它规定为“兴”“感兴”或“妙悟”等,并制订出一系列相应的美学原则:诗人作诗依赖“感兴”“伫兴”,诗的作品中蕴含活生生的“兴象”;读者读诗则是追求“兴味”。由此,审美体验是被视为与人生、艺术的本质密切相关的东西。同时,中国美学偏爱感悟式的或点到即止式的美学表述方式,追求美学的“诗化”。在西方,虽然审美体验在不同美学家那里获得了不同“命名”:“迷狂”“游戏”“高峰体验”等,但在研究时,西方美学家同样将其与人生、艺术的本质关联起来。
无论是审美体验还是艺术,归根到底,都是人类社会活动、社会实践的产物,因而都应当以此为根基加以阐明。但是,社会实践又总是通过审美体验去显现的。因此,需要追问,社会存在或社会实践的丰富性与复杂性是如何通过审美体验这个“中介”而转化为艺术的。这样,审美体验的探究价值自然是毋庸置疑的了。
(摘编自王一川《审美体验论〉导言》)
材料二:
艺术家的创作动力和创作动机,必须结合审美体验,通过审美创造转化为艺术品。其中,审美体验包含两个部分:人生体验和艺术体验。
艺术家并非一直处于艺术创作状态,而是像普通大众一样每天都经历着日常生活,但是他们对日常生活多了一种审美观照,这是一种特殊的人生体验。他们通过审美观照对日常生活进行延伸思考、联想想象,甚至通过灵感或直觉的心理活动建构一种与日常生活不一样的精神空间。艺术体验则要求再上升到一种新的精神高度,它是人生体验的继续延伸和不断升华,从艺术家的精神世界中升腾起来。最终,艺术创造使艺术体验转化为一种新的存在状态——艺术品。
这个过程被郑板桥精妙地概括为从“园中之竹”“眼中之竹”“胸中之竹”到“手中之竹”的过程: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独画云乎哉!
这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人生体验,郑板桥在深秋之际住在江边馆驿,早晨起床看竹,太阳照进竹林的晨雾之中,如云如烟,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这个过程变园中之竹为眼中之竹,带有艺术家独特的审美观照。
第二个阶段是 ① ,此时眼中之竹已转化为饱含意蕴的胸中之竹。胸中之竹与眼中之竹最大的不同在于,它是一种抽象化、心灵化的意念,是在想象的、虚构的精神空间之中产生的一种艺术存在状态,是成为艺术品之前的最后阶段。
第三个阶段是 ② ,艺术家磨墨、展纸、落笔,把艺术体验中的虚构艺术形象转化为艺术家笔下的艺术形象,成为可见可感的艺术品,即手中之竹。
郑板桥还就此总结了两个规律:意在笔先,趣在法外。意在笔先,即艺术体验在艺术创作之前,艺术创作只是一种外化过程,最重要的是艺术体验时期所储备的艺术意蕴;趣在法外,即艺术趣味来自艺术法则之外,艺术法则只是创作方法而已,艺术家所蕴蓄的艺术感兴,才是艺术之源。
(摘编自孙先旭、胡鹏林《艺术家的审美体验》)
材料三:
顾春芳:讲审美,我想不仅要追求艺术作品的美,还要把艺术的审美体验和心思灌注于日常生活,从而获得一种“诗意的栖居”,尤其要追求人格的美。
叶朗:当然。美学是人文学科,研究对象是人的“生活世界”,这个“生活世界”,是一个有“意义”和“价值”的世界。中国传统美学的理论品格,最重要一点就在于十分重视美在精神层面的作用。它引导人们重视艺术活动与人生的紧密联系,引导人们去追求心灵境界的提升,使自己有一种“光风霁月”般的胸襟和气象。
中国美学历来认为,艺术作品的品格和艺术家的品格是统一的。最突出的例子是嵇康。《世说新语》记载他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当时人说他“龙章凤姿,天质自然”,山涛说他“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嵇康把弹琴和他的生命追求融为一体。据记载,他临刑东市,神气不变,顾视日影,索琴弹之,奏《广陵散》,曲终长叹:《广陵散》于今绝矣。”嵇康的音乐和生命合二为一,升华为崇高的人格境界和审美境界。我们研究中国美学,不仅要关注艺术作品,而且要关注历史上如嵇康这样的艺术家的生存风格和生命华彩,他们用自己的崇高人格和生命创造了诗意的人生境界。
顾春芳:近来美学界比较关注日常生活的审美,您可以就此谈谈吗?
叶朗:日常生活的审美追求,实际上就是日常生活里的人生情趣,这也很值得研究。中国古人非常注重在日常生活中营造一种美的氛围,创造一种快活、热闹、优雅、精致的生活世界,《红楼梦》里就有不少这样的描写。
现代社会,人们要学会主动寻找日常生活中的审美情趣。宋代以来,特别是明清时期,一批文人、艺术家形成了一种优雅、精致的审美情趣。他们弹琴、赏花、品茶,开拓了一个新的生命活动的空间,这是非实用的、审美的空间,用他们的话说,这是一个张扬“性灵”的空间。在这种空间里,他们获得了特殊的审美体验,拥有了心灵的自由,于是就能更好的做学问,干事业。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说:“人要有出世的精神才可以做入世的事业”,“把自己所做的学问事业当作一件艺术品看待,只求满足理想和情趣,不斤斤于利害得失,才可以有一番真正的成就”。
(摘编自顾春芳《当前美学和艺术学理论研究的几个问题——访美学家叶朗》)
1.根据材料一,下列有关审美体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恩格斯记述的海上奇妙体验,包含着他对自然壮美的欣赏和对自由的感悟。
B.审美体验应该是去除了功利、实用的目的,它强调直觉、想象等审美特征。
C.中西美学思想的一个相通之处是都认为审美体验与人生、艺术的本质相关。
D.审美体验是社会活动、社会实践的产物,所以它通过社会存在转化为艺术。
2.依据文意,在文中横线处填入语句,将内容补充完整。
3.根据材料二,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艺术家的创作动力和创作动机一定要与审美体验结合。
B.艺术家对日常生活的体验只能通过灵感、直觉来建构。
C.变“眼中之竹”为“胸中之竹”是审美体验的重要环节。
D.郑板桥认为“意在笔先,趣在法外”是创作的重要原则。
4.根据材料三,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中国传统美学重视美在精神层面的作用,引导人们追求心灵境界的提升。
B.研究艺术经典,不仅要关注作品,还要关注艺术家所追求的人生境界。
C.中国古人注重在获得特殊审美体验的心灵空间里,寻找优雅的审美情趣。
D.取得真正成就的人需要具有追求理想、情趣和不计利害得失的出世精神。
5.请结合上面三则材料,概括审美体验的含义和作用。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刘恺字伯豫,以当袭父般爵,让与弟宪,遁逃避封。久之,章和中,有司奏请绝恺国,肃宗美其义,特优假之,恺犹不出。积十余岁,至永元十年,有司复奏之,侍中贾逵因上书曰:“孔子称‘能以礼让为国,于从政乎何有’。窃见居巢侯刘般嗣子恺,素行孝友,谦逊洁清,让封弟宪,潜身远迹。有司不原乐善之心,而绳以循常之法,惧非长克让之风,成含弘之化。前世扶阳侯韦玄成,近有陵阳侯丁鸿,并以高行洁身辞爵,未闻贬削,而皆登三事①。今恺景仰前修,有伯夷之节,宜蒙矜宥,全其先功,以增圣朝尚德之美。”和帝纳之,下诏曰:“故居巢侯刘般嗣子恺,当袭般爵,而称父遗意,致国弟宪,遁亡七年,所守弥笃。盖王法崇善,成人之美。其听宪嗣爵。遭事之宜,后不得以为比。”乃征恺,拜为郎,稍迁侍中。
恺之入朝,在位者莫不仰其风行②。恺性笃古,贵处士,每有征举,必先岩穴③。论议引正,辞气高雅。旧制,公卿、二千石、刺史不得行三年丧,由是内外众职并废丧礼。元初中,邓太后诏长吏以下不为亲行服者,不得典城选举。时有上言牧守宜同此制,诏下公卿,议者以为不便。恺独议曰:“诏书所以为制服之科者,盖崇化厉俗,以弘孝道也。今刺史一州之表,二千石千里之师,职在辩章百姓,宣美风俗,尤宜尊重典礼,以身先之。而议者不寻其端,至于牧守则云不宜,是犹浊其源而望流清,曲其形而欲景④直,不可得也。”太后从之。
时征西校尉任尚以奸利被征抵罪。尚曾副大将军邓骘,骘党护之,而太尉马英、司空李郃承望骘旨,不复先请,即独解尚臧锢,恺不肯与议。后尚书案其事,二府并受谴咎,朝廷以此称之。
安帝时,诏引恺拜太尉。视事三年,以疾乞骸骨,久乃许之。岁余,卒于家。
(取材于《后汉书•刘般传》)
[注]①三事:三公之位,这里指丞相:后文提及的“公卿”即三公九卿,是朝廷高官:“二千石”“刺史”指地位较高的州郡牧守级长官:“长吏”指地位较高的县级官员。②风行:风操品行。③岩穴:即岩穴之士,指隐士。④景:通“影”,影子。
6.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惧非长克让之风 长:鼓励
B.今恺景仰前修 修:修长
C.其听宪嗣爵 听:准许
D.今剌史一州之表 表:表率
7.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以当袭父般爵 以疾乞骸骨
B.能以礼让为国 邓太后诏长吏以下不为亲行服者
C.有伯夷之节 恺之入朝
D.而称父遗意 而太尉马英、司空李郃承望骘旨
8.下列对文中划横线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有司奏请绝恺国,肃宗美其义,特优假之
有关部门上书请求撤除刘恺的封国,肃宗赞美刘恺的义行,特别优待宽容他
B.有司不原乐善之心,而绳以循常之法
有关部门不肯体谅刘恺乐于为善的心理,因而依照平常的法规惩治了刘恺
C.恺性笃古,贵处士,每有征举,必先岩穴
刘恺性情纯厚古朴,推崇隐士,每逢征召举荐人才时,他一定优先推荐隐士
D.诏书所以为制服之科者,盖崇化厉俗,以弘孝道也
诏书制定长吏以下须守丧三年的法令,是为了崇尚教化、移风易俗,弘扬孝道。
9.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
是犹浊其源而望流清,曲其形而欲景直
10.本文“风行”意为风操品行。请结合全文内容,谈谈刘恺的“风行”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三、名著阅读
11.孔子以道德来判别君子小人。请阅读下面三则内容,概述君子的特点。
①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论语。卫灵公》)
②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论语•卫灵公》)
③子曰:“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论语•子路》)
注释:①说,悦也。
根据晚清李庆辰《醉茶志怪·说梦》中辞赋,为“代怡红公子吊黛玉之作”,中写林黛玉的句子,完成下面小题。
①伶仃辞故里,聊投渭馆(舅家)以栖身
②仿繁英之凋谢,一抔净土,锄成舍北花坟
③观梅赏雪,闺帏擅名士风流
④床头回首,犹呼浊玉之名
⑤炉面飞灰,尽毁香奁之稿
12.请任选三句,分别写出该句在《红楼梦》中对应的情节
13.第④句中,“浊玉”指的是谁?“浊”字有什么含义?
四、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陈章甫注
李颀
四月南风大麦黄,枣花未落桐叶长。
青山朝别暮还见,嘶马出门思旧乡。
陈侯立身何坦荡,虬须虎眉仍大颡。
腹中贮书一万卷,不肯低头在草莽。
东门酤酒饮我曹,心轻万事皆鸿毛。
醉卧不知白日暮,有时空望孤云高。
长河浪头连天黑,津口停舟渡不得。
郑国游人未及家,洛阳行子空叹息。
闻道故林相识多,罢官昨日今如何。
注:陈章甫很有才,长期隐居嵩山。曾应制科及第,因没有登记户籍,吏部不予录用。后经上书力争,特为请示执政,破例录用,但是仕途并不通达。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四句,乐景哀情,奠定全诗感情基调。
B.中间“陈侯”八句,描述人物,形象鲜明。
C.“长河”二句实写渡口风浪,又暗喻仕途险恶。
D.纵观全诗,笔调轻松,用语豁达,送别诗中别具一格。
15.诗人借“云”写陈章甫的高洁,下列选项中与之最接近的一项是( )
A.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B.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C.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崔颢《黄鹤楼》)
D.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白居易《长恨歌》)
16.此诗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声调激昂,感情深婉。方东树曾评其诗“缠绵情韵,自然深至”。请结合相关诗句对诗人情感进行具体分析。
五、情景默写
17.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①和《送陈章甫》诗作相似,周敦颐《爱莲说》中也以“予独爱莲之_________,_________”讴歌可贵的高洁品质。
②成语“食不果腹”有时会被误写为“食不裹腹”。究其原因,写错的人往往不了解这一成语出自庄子《逍遥游》中“_________,_________,腹犹果然”一句。
③《梦游天姥吟留别》写梦境也写现实,诗人迭遭失意后向往神仙世界,觉得梦境值得流连。然而梦总是要醒的,“忽魂悸以魄动,_________。惟觉时之枕席,_________”,梦醒时分,便很难“开心颜”了。
④在学校组织的成人仪式上,校长提醒同学们要与时俱进,不能做“_________,_________”的桃花源中人,而应该顺应时代的需求。
六、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废墟之美
“废墟”在很多中国人的心目中是一个跟文化和美学不相干的贬义词,甚至《现代汉语词典》对“废墟”一词的解释也仅仅是“城市、村庄遭受破坏或灾害后变成的荒凉地方”。《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并没有错;但若用世界知识来衡量,这样的理解就很不够了。在欧洲,“废墟”的含义自近代以来有了明显的丰富和扩充,这个语词被赋予了更为深厚的内涵。
“废墟”的词义变化是从欧洲的文艺复兴开始的。早在15世纪,人们从偶然的废墟挖掘中发现了古代希腊、罗马时代那些生机勃勃的壁画、雕塑等绝妙艺术品,受到极大的震撼和鼓舞,于是决心以古代为榜样来复兴文学和艺术。古代那些巍峨的神庙和宫殿,尽管多半都在战火和天灾中沦为废墟了,但它们依然令人肃然起敬,不仅引起人们思古的幽情,更激发人们对艺术创造的热情。从那时起,欧洲人就渐渐养成了对所谓“残缺美”的欣赏习惯。于是各地残破的古建筑遗址越来越成为文学艺术家描写和表现的对象,“文物”的意识也在人们心中萌发了。
废墟的美学价值及品位的提升,另一个重要进程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浪漫主义运动。这一历史时期,欧洲工业化运动的弊端已开始显现出来,加上启蒙运动中提出的“返归自然”的主张,这些都在浪漫主义运动中引起强烈的反响。一些浪漫派作家厌恶工业化的喧嚣,缅怀中世纪的田园生活和情调,创作中喜好远古的题材,追求神奇和神秘,爱好废墟的景象。欧洲常见的古堡遗址很符合他们的审美理想。第三股推动力量是1820年爱琴海米罗岛上的女性雕塑阿弗洛狄忒,即“断臂维纳斯”的发现。这尊被认为世界上最美的女性雕塑,多少人想复原她的双臂姿势都以失败告终。“断臂维纳斯”也由此作为残缺美的经典永远定格,为废墟的残缺美进入美学殿堂提供了有力的依据,使保护废墟遗址成为一种文化行为。
有位外国作家在观赏希腊卫城废墟的时候,发出这样的惊叹:“那种想象的喜悦,不是所谓的空想的诗,而是悟性的陶醉。”我国有作家旅欧时也兴发类似的惊叹:“看到一座古堡废墟耸立在多瑙河畔,就像看到了600年前塞尔维亚人的智慧和力量。”美学家朱光潜说:“年代的久远常常使一种最寻常的物体也具有一种美。”那些遥远年代创造的宏伟的宫殿、陵寝、庙宇、城墙、古桥、古塔等,包含着前人非凡的智慧和巨大的辛劳,不管它毁于兵燹还是天灾,都会引起人们的痛惜,抚残体以思整体,产生心灵的震撼和共鸣,而这种震撼和共鸣就是一个审美的过程。
一见残破的废墟就觉得碍眼,不惜工本修葺一新,这在某种意义上是缺乏文化素养的表现。重修伟大的长城废墟这一“石头的史诗”,修了一段又一段,然后把这些新长城当作旅游点,吸引游人来看这假古董,这是对国民文物意识的严重误导!殊不知这种以假乱真的做法,对那些稍有文物意识的游客来说是倒胃口的。笔者曾多次陪同来自各地的朋友游览长城,人家往往事先就提出要求:“可不要领我们去看新的长城哦!”一次我陪两对外国夫妇游览司马台长城,起初我也不知道它是“修旧如旧”过的,以为是被岁月特赦了的。直到走完最后一个完好的岗楼时,眼前突然出现乱石满地的残破的长城遗迹。大家不约而同喊了起来:“长城在这里呢!”不顾一切地攀爬了起来。不难理解,人家要瞻仰和领悟的是那尽管残破,却带着岁月沧桑,因而能唤起“悟性的陶醉”的伟大长城废墟,而不是任何用钱就能换来的崭新建筑。
联系近年来重修圆明园的呼声,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无数大拆大建事件,不难看出,关于废墟美的意识在有些人那里还是“O”!
(取材于叶廷芳《保护废墟,欣赏废墟之美》)
1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但它们依然令人肃然起敬 肃然起敬:形容产生严肃敬仰的感情
B.一些浪漫派作家厌恶工业化的喧嚣 喧嚣:指工厂发出的巨大的声响
C.不惜工本修葺一新 修葺:指对废墟的修整
D.对那些稍有文物意识的游客来说是倒胃口的 倒胃口:比喻厌烦而不愿接受
19.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的长城废墟中凝聚岁月沧桑,如同希腊卫城废墟一样,给人一种“悟性的陶醉”。
B.废墟遗存往往透露着前人的非凡智慧和巨大辛劳,从而带给后人以心灵的震撼和共鸣。
C.对废墟的认知事关国人审美意识的改进,也有利于“修旧如旧”文物保护观念的普及。
D.文章既蕴含着历史感兴,也渗透了现实关怀,表达了作者对提升民族文化素质的热望。
20.通读全文,用一句话简要表述作者所理解的“废墟”。
21.文章勾勒了欧洲自近代以来理解“废墟”过程中的三个重要历史节点,请分别概括三个节点中人们对“废墟”的不同审美感悟。
22.本文认为,己成废墟的圆明园遗址不应重修。你是否同意这种意见,结合全文或自己的理解,说明你的理由。
七、选择 简答
语言基础运用
①2019年《新文创消费趋势报告》的相关数据表明,近几年博物馆文创市场呈高速增长态势,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喜欢在网上购买文创产品,文创产品已成为连接博物馆与年轻人的新方式。②作为国内文博机构中较早尝试做文创且积累了很多成功经验的故宫博物院,其不断推出文创产品新爆款,更是迷倒了众多“90后”的年轻人。③2014年“故宫淘宝”微信公众号刊登的《雍正:感觉自己萌萌哒》一文,不仅让雍正皇帝一举成为当时的热门“网红”,还迅速成为“故宫淘宝”公众号第一篇“10万+ ”爆文。④如今到故宫去,不仅意味着在古老建筑中接受严肃的历史教育,还能品尝一杯“角楼咖啡”的潮范儿休闲。⑤自此,故宫便开启了潮力十足的“时尚”之旅。
23.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①句中第二处“文创产品”应改为“文创”。
B.②句中的“其”字可以删除。
C.④句中删去“能品尝”中“能”字不改变句意。
D.将⑤句置于③④句之间,文段会变得更加连贯。
24.③句中有一处语病,请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在横线上。
八、微写作
25.批注、梳理、比较……这些是常用的阅读方法。请结合下列名著中的任意一部,介绍你阅读该名著时所用的方法。150字左右。
《呐喊》 《老人与海》 《平凡的世界》 《边城》 《红岩》
26.北京市共辖16个区,每个区都有其地理、物产、风俗等文化特征,请你结合自己的知识积累,为外地游客拟定一个“一日游”的游览计划,并对游览地做简要介绍。要求:简洁,明确,有吸引力。150字左右。
27.从“孔子、曹雪芹、鲁迅、袁隆平、钟南山、张桂梅”这些名字中任选一个,写一首小诗或抒情文字,向他(她)表达你的敬意。150字左右。
九、命题作文
28.中国的安全、中国的速度、中国的承诺、中国的信心、中国的团结、中国的生命至上……这一切都已成为中国社会持续发展的宝贵财富。
请从“安全、速度、承诺、信心、团结、生命至上”等词语中,任选两个词语组成作文标题“____与____”,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有故事,有细节,有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不少于700字。
十、材料作文
29.按要求作文。
新时代涌现出了无数的“愚公”,他们将风沙走石的“干沙滩”建设成寸土寸金的“金沙滩”;他们带领村民向绝壁挑战,历经7年时间在悬崖绝壁上凿出一条“天路”;他们帮助1645名大山里的女孩从山里走进大学完成学业……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或想象?请联系现实生活,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有故事,有细节,有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不少于700字。将题目写在答题卡上。
参考答案
1.D
2.①艺术体验;②艺术创造(创作)
3.B
4.C
5.(1)含义:通过实践获得的无功利的、深层的、高强度的或难以言说的瞬间性生命直觉。(亦指通过实践获得无功利的、深层的、高强度的或难以言说的瞬间性生命直觉。)
(2)作用:①使社会存在或社会实践的丰富性与复杂性转化为艺术。
②审美体验可以引导人们追求心灵境界的提升和人格的美。
③审美体验可以让人们拥有心灵的自由,更好的做学问,干事业。
【分析】
1.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能力。
D.“所以它通过社会存在转化为艺术”错误。依据原文“需要追问,社会存在或社会实践的丰富性与复杂性是如何通过审美体验这个‘中介’而转化为艺术的。这样,审美体验的探究价值自然是毋庸置疑的了”可知,应该是“社会存在或社会实践的丰富性与复杂性”通过“审美体验”转化为“艺术”,而不是通过“社会存在”。
故选D。
2.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以及表达连贯、准确的能力。
依据前文“他们通过审美观照对日常生活进行延伸思考、联想想象,甚至通过灵感或直觉的心理活动建构一种与日常生活不一样的精神空间。艺术体验则要求……最终,艺术创造……”和后文“即艺术体验在艺术创作之前”可知,①处的第二个阶段为“艺术体验”,②处的第三阶段为“艺术创造(创作)”。
3.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
B.“只能通过灵感、直觉来建构”错误,由原文“他们对日常生活多了一种审美观照,这是一种特殊的人生体验。他们通过审美观照对日常生活进行延伸思考、联想想象,甚至通过灵感或直觉的心理活动建构一种与日常生活不一样的精神空间”可知,并非是“只能”,曲解文意。
故选B。
4.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
C.“注重在获得特殊审美体验的心灵空间里,寻找优雅的审美情趣”,由原文“中国古人非常注重在日常生活中营造一种美的氛围,创造一种快活、热闹、优雅、精致的生活世界”可知,是在日常生活中营造一种美的氛围,创造一种快活、热闹、优雅、精致的生活世界。
故选C。
6.B
7.A
8.B
9.这就像使河水的源头混浊却想得到清泉,使树木的外形弯曲却想得到笔直的影子。
10.①善于礼让:刘恺本应世袭父亲刘般的封爵,却让给弟弟刘宪;②尊重人才:推崇隐士,每有征举,他一定以隐士为先;③坚持主见,见解独到:刘恺不赞同公卿大臣们的议论,独自建议刺史、二千石这样的官职更应该实行为父母守丧三年的礼制,得到太后采纳;④坚持法纪,不曲意附和。太尉马英、司空李郃迎合邓骘的旨意,不再事先请示,就独自解除任尚的监禁,刘恺不肯附和此议。
【分析】
6.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
B.“修”,结合“仰”分析,可知应该是个名词,作“仰”的宾语,译为贤能美好的人。“前修”,前贤。句意:现在刘恺仰慕前贤。
故选B。
7.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分析文言虚词含义及作用的能力。
A.连词,表因果,因为。
B.动词,治理;介词,给。
C.结构助词,的;助词,主谓间取独。
D.连词,表转折,但是;连词,表顺承。
故选A。
8.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句子含义的能力。
B.“体谅”错。“原”,推究。“惩治了刘恺”不当,只是建议撤除他的封国,并不至于“惩治”。全句理解为:有关部门不推究刘恺乐于为善的本意,而依照平常的法则处理此事。
故选B。
9.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注意以下关键词:是:这。犹:好像。浊:使……浑浊。望:希望。曲:使……弯曲。景:通“影”,影子。
10.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答题时注意审清题干,然后锁定区位,概括文意作答。刘恺的“风行”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结合文本内容“故居巢侯刘般嗣子恺,当袭般爵,而称父遗意,致国弟宪,遁亡七年,所守弥笃”分析,刘恺善于礼让;
结合“恺性笃古,贵处士,每有征举,必先岩穴”分析,刘恺尊重人才;
结合“旧制,公卿、二千石、刺史不得行三年丧,由是内外众职并废丧礼。元初中,邓太后诏长吏以下不为亲行服者,不得典城选举。时有上言牧守宜同此制,诏下公卿,议者以为不便。恺独议曰”分析,刘恺坚持主见,见解独到;
结合“而太尉马英、司空李郃承望骘旨,不复先请,即独解尚臧锢,恺不肯与议”分析,刘恺坚持法纪,不曲意附和。
参考译文:
刘恺字伯豫,因为(按礼法)应当世袭父亲刘般的封爵,(为了)让给弟弟刘宪,(就)离家逃走,以躲避世袭封爵。过了很久,到了章和年间,有关部门上书请求撤除他的封国,肃宗赞美刘恺的义行,特别优待宽容他,可刘恺还是不肯露面。过了十余年,到了永元十年,有关部门重申原来的请求(撤除刘恺的封国),侍中贾逵于是给皇帝上奏书,说:“孔子说过‘能用礼让的道理来治国,对处理国事就没有什么困难了!’。我了解到居巢侯刘般的承嗣儿子刘恺,他平素的品行,对兄弟友爱,为人谦逊清白,把封国让与弟弟刘宪,自己藏身隐居很久了。有关部门不推究刘恺乐于为善的本意,而依照平常的法则处理此事,这恐怕不能鼓励礼让的风气,也不能成全宽容仁厚的教化。前代有扶阳侯韦玄成,近代有陵阳侯丁鸿,都因高洁品行没有接受封爵,从未听说过他们遭到贬爵削封,却都升官登宰相之位。现在刘恺仰慕前贤,有伯夷的节操,应当让他蒙受矜怜宽宥,保全他祖先的功业,以扩大彰显朝廷崇尚仁德的美誉。”和帝采纳了他的建议,下诏说:“过世的居巢侯刘般,他的继嗣儿子刘恺,(按礼法)应当世袭父亲刘般的封爵,而刘恺声称遵从父亲的遗愿,把封国爵位让与弟弟刘宪,自己逃走藏身隐居七年,他操守很是坚定。大凡王法在于推崇善举,助人完成美事。现准许刘宪袭爵。这是对特殊情况的权宜处理,以后不得以此为例。”于是征召刘恺,将他任命为郎,不久升迁为侍中。
刘恺入朝为官,同朝为官者没有谁不敬仰他的风操品行。刘恺性情纯厚古朴,推崇有才德而隐居不仕的人,每逢征召举荐人才时,一定以岩穴之士(隐士)为先。他评论引证,谈吐高雅。以往制度规定:三公、九卿、二千石官员、刺史,不得为父母守丧三年,因此朝廷上下众多官员都废弃了丧礼。元初年间,邓太后下诏规定长吏以下官员不为父母服丧三年的,不得参加主掌诉讼案件和选拔举用贤能。当时有人上奏说州郡的长官也应该执行与此相同的丧礼制度。朝廷下诏让公卿大臣们讨论,议论者多认为州郡的长官不便行此丧制。只有刘恺建议说:“朝廷下诏书,之所以制定长吏以下必须守丧三年的法令,不过是为崇尚教化、移风易俗,来达到弘扬孝道的目的。现在刺史、二千石这样的官职作为州郡的师表,其职责就是教化百姓、美化风俗,按理更应该实行为父母守丧三年的礼制,用自己为他人作了榜样。可是议论的人却不探寻它的原委,以至于说郡守级官员不应该服丧三年,这就像使河水的源头混浊却想得到清泉,使树木的外形弯曲却想得到笔直的影子,这是不可能达到目的的。”太后听从采纳了他的建议。
当时征西校尉任尚因为非法谋取利益而被羁押追究抵罪。任尚曾经是大将军邓骘的副手,因而邓骘的党羽庇护他,太尉马英、司空李郃迎合邓骘的旨意,不再事先请示,就独自解除任尚的监禁,刘恺不肯赞同他们的做法(议处、判议)。后来尚书查办此案,太尉马英、司空李合二人都受到责罪,而朝廷却因此称赞了刘恺。
安帝亲政的时候,下诏征召刘恺授予他太尉官职,在任上治事三年,因为身体疾病请求退职告老还乡,安帝过了很久才答应他。一年多后,在家里去世。
11.(1)君子更看重仁道的追求。(2)君子在困境中依然能坚守理想和操守。(3)君子易于相处却难以取悦。
参考译文:
①孔子说:“君子谋求的是道而不去谋求衣食。”(《论语。卫灵公》)
②孔子在陈国断绝了粮食,跟从的人都饿病了,躺着不能起来。子路生气地来见孔子说:“君子也有困窘没有办法的时候吗?”孔子说:“君子在困窘时还能固守正道,小人一困窘就会胡作非为。”(《论语•卫灵公》)
③孔子说:“在君子手下做事情很容易,但要取得他的欢心却很难。不用正当的方式去讨他的欢喜,他是不会喜欢的;等到他使用人的时候,能按各人的才德去分配任务。在小人手下做事很难,但要想讨好他却很容易。用不正当的方式去讨好他,他也会很高兴;但在用人的时候,却是要百般挑剔、求全责备的。”(《论语•子路》)
12.①林黛玉进贾府 ②黛玉葬花 ③芦雪庭争联即景诗 ④黛玉临死,呼“宝玉,宝玉,你好……”⑤黛玉临死焚诗稿
13.“浊玉”表示自谦,指宝玉自己。宝玉一直认为“男人是泥做的,女人是水做的”,所以用这个词自称。
14.A
15.B
16.描写送行路上的田园风光,表达作者对友人归隐故乡的肯定与羡慕之情;刻画陈章甫光明磊落的胸怀和慷慨豪爽、旷达不羁的性格,抒发了作者对陈章甫罢官被贬的同情和对友人的深挚情谊;对友人不同流合污,品行高洁的赞美之情;与友人依依惜别与无力援助的无奈惆怅之情;设想返乡后故交很多,对友人的安慰之意。
【分析】
1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诗歌内容及艺术特点的能力。
A.“乐景哀情,奠定全诗感情基调”错误,开头四句用轻快的笔调,鲜丽的色彩,勾勒出一幅初夏风光图,一派清新宜人的田园风光,不禁也勾起诗人的一阵思乡之情。诗人借此 “奇景”表示对于友人归隐故乡的企慕与肯定,整首诗的感情基调是轻松旷达,风格豪爽,不为失意作苦语,不因离别写愁思,在送别诗中别具一格。故而此处并非“乐景哀情”,也未奠定感情基调。
故选A。
15.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意象的能力。
诗歌中借“云”写陈章甫的高洁,是用了闲云野鹤、孤云独去闲等寓意。
A.此处写自然之云,不具有象征意义。
B.此处借云自然而然自山中冒出,来表达自己悠闲自得的心境,与诗句用意相似。
C.此处实写眼前白云飘飞之景,不具有象征意义。
D.此处借青云写宫殿之高,不隐含人品性的寓意。
故选B。
16.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青山朝别暮还见,嘶马出门思旧乡”,写诗人送友人离去时,所见风光怡然,勾起人思乡之情,流露出作者对友人归隐故乡的企慕与肯定之情。
中间八句塑造陈章甫形象,刻画出一位自负清高、不同流俗的高士形象。“陈侯”四句,先写陈章甫与众不同,他襟怀坦荡,胸藏万卷,有着豪爽出奇的相貌,犟直的性格和非凡的抱负。“虬须虎眉仍大颡”,不仅抓住了陈章甫的外貌特征,而且也能显示其性格特点,刻画得传神之至。“腹中”二句写陈章甫不仅学识渊博,而且抱有经邦济世的大志,积极出山入仕,不肯混同凡庸之辈碌碌终生,老死山林。“东门”四句写陈章甫不以功名为累,不以罢官为意,轻视世事,脱略形迹,却能看重友情,欢饮至醉。“有时空望孤云高”,写他脱尽尘俗,寄托孤云的清高志尚,也反映出他在做官时不肯同黑暗势力同流合污、洁身自重的高尚品节。此处对友人形象的刻画,即体现了作者对友人的深刻理解,和他们之间的深厚情谊,又表达了作者对友人孤高品性的赞美、仰慕之情。
“长河”二句是赋而比兴,既实记渡口适遇风浪,暂停摆渡,又暗喻仕途险恶,无人援济。因此,行者和送者,罢官者和留官者,陈章甫和诗人,都在渡口等候,都没有着落。一个“未及家”,一个“空叹息”,都有一种惆怅。写出了诗人对于友人的依依惜别情思和无力援助的深沉感慨。
末二句以试问语气写出世态炎凉,料想陈返乡后的境况,陈章甫本是志在山林的高洁之士,如今去官归隐,正遂其初志,况故林相识颇多,此次旧友重逢,定会欢迎他的重返山林。显出一种泰然处之的豁达态度,借以表达对友人的安慰之情。
17.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适莽苍者 三餐而反 恍惊起而长嗟 失向来之烟霞 不知有汉 无论魏晋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以下重点字的正确写法:淤、濯、涟、莽、反、嗟。
18.B
19.C
20.指含有历史文化背景、具有文物价值和美学内涵的建筑遗存。
21.(文艺复兴时期)人们从废墟中引发了思古的幽情和创造的热情,生成了残缺美意识。
(浪漫主义运动阶段)人们在废墟中寄托了缅怀田园,喜好远古,追求神奇和神秘的审美理想。
(1820年“断臂维纳斯”的发现)使人们深化了对废墟残缺美的认知。
22.同意。圆明园凝聚着前人非凡的智慧和巨大的辛劳,残缺的圆明园能引起人们的痛惜,让人产生心灵的震撼和共鸣,它带着岁月的沧桑,能唤起人们“悟性的陶醉”,重修圆明园是对国民文物意识的严重误导。
【分析】
18.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
B.“喧嚣”在此处不仅仅是指声音大,更重要的是指工业化导致的人心浮躁,急功近利。根据其“缅怀中世纪的田园生活和情调,创作中喜好远古的题材,追求神奇和神秘,爱好废墟的景象”可以看出,“喧嚣”与这些含义相反,不是单纯“声响”能概括得了的。
故选B。
19.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C.“也有利于‘修旧如旧’文物保护观念的普及”错误,从“我也不知道它是‘修旧如旧’过的,以为是被岁月特赦了的……人家要瞻仰和领悟的是那尽管残破,却带着岁月沧桑,因而能唤起‘悟性的陶醉’的伟大长城废墟,而不是任何用钱就能换来的崭新建筑”“假古董”“这是对国民文物意识的严重误导!”等语句表明作者对“修旧如旧”做法的不满,希望留存废墟本身的价值,应保持废墟原貌,反对“修旧如旧”,而不是“有利于‘修旧如旧’文物保护观念的普及”。
故选C。
23.C
24.2014年“故宫淘宝”微信公众号刊登的《雍正:感觉自己萌萌哒》一文,不仅迅速成为“故宫淘宝”公众号第一篇“10万+ ”爆文,还让雍正皇帝一举成为当时的热门“网红”。
【解析】
23.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
A.“文创产品已成为……的新方式”主宾搭配不当,应改为“文创”。
B.“其”指的是“故宫博物院”,删掉的话,主语承前省略,不影响句意。
C.“能品尝”中“能”字是“能够”之意,表示主观上能够、愿意,其后常跟动词。用在此处表示人的主观意愿,如果删掉的话,就没有主观意愿的意思了,改变了文意。故不能删。
D.⑤句中的“自此”与③句衔接更紧密、连贯,故⑤应放在③后。
故选C。